近日,在中國彩管行業2007年度第一次總經理工作會議上,中國彩管行業做出決議,“為平衡、穩定國內乃至全球市場供需狀況,維護產業鏈的長遠利益,全行業八大彩管企業春節期間統一停產20天”。 對于這一消息,很多人擔心這是彩管企業為了提高彩管價格而進行的一次“卡特爾”,也就是經濟學中所講的寡頭壟斷企業采取簽訂協議的勾結行為。然而,八大彩管企業聯手停產已經不是第一次了,1999年、2001年都曾經發生過,結果都沒有抵擋CRT電視降價的風潮,同樣,筆者個人認為這次聯手停產也不會起到抬高CRT售價的作用,而是為了警示彩電企業不要以犧牲彩管企業的利潤為代價進行液晶電視的價格戰,畢竟是彩電企業在拿著彩管企業自己的手打彩管企業自己的臉。
采取聯合行動是被逼無奈
北京松下、上海永新、三星SDI顯示器、湯姆遜廣東顯示器、深圳賽格日立、長沙樂金飛利浦曙光、彩虹電子、華飛彩色顯示系統等八大彩管企業壟斷了中國乃至全球大部分的彩管生產,因此八家企業構成了寡頭壟斷體系。在這種情況下,八家企業聯合行動必然引起業界的巨大震動,然而形成聯合行動局面的主要原因是當前的市場狀況決定的。
隨著平板電視的技術成熟、價格回落,平板電視對CRT電視帶來了巨大的替代效應,導致2006年CRT的銷量由2005年的3198萬臺下降到3112萬臺,普通CRT售價平穩,但是作為彩管企業新血液的超薄CRT價格卻下降了15%。相比之下,而平板電視銷量同比增長了200%,銷額增長了189%。CRT面臨著巨大的壓力,這種情況下必然給彩管企業帶來巨大的壓力,這包括出貨量和售價,。因此,彩管企業如果單獨行動,將會面臨更大的被動,八家企業共同定價、統一口徑從而實現現階段的均衡利潤和均衡產量,這是必然的。
2006年9月份,八家彩管企業就曾經聯合聲討“CRT”退市論,從1999年到現在,八家企業逐漸由競爭走向了競合,因此,本次聯合停產沒有什么可大驚小怪的,這是市場形勢所迫。
彩電企業犧牲彩管企業利潤進行液晶價格戰
平板電視是作為CRT的替代品出現的,從平板電視售價的走勢來看,CRT已經沒有提價的可能了。然而,在液晶電視瘋狂的價格戰背后,彩電企業的資本卻是CRT電視的利潤以及壓低彩管進價。
2006年大屏幕主要規格平均價格大幅度下跌,40英寸LCD平均降30%,42英寸LCD降38%,46-47英寸LCD降37%,42英寸XGAPDP降18%,42英寸VGAPDP降28%,42英寸WXGAPDP降17%。而平板電視的平均售價,在2006年下降了30%。據預測,在2007年臺灣屏被大量用于液晶電視,液晶電視的降價幅度將達到25%。在2006年元旦,更有企業打出32英寸液晶跌破3000元的促銷信息,液晶電視每年都以30%左右的幅度降價,32英寸國產液晶的平均售價已經達到了4000多元,這與CRT的售價差距不大。
據筆者了解,國產彩電企業之所以能夠打得起液晶電視價格戰,主要靠的是CRT的利潤。此外,彩管廠商為了保證市場份額,保證出貨量,采取了比較積極的價格策略,所以可以看到彩管廠商在虧損,但是整企業卻靠CRT贏利。從數據上看,2006年長虹、TCL等在彩電上的盈利全靠CRT,液晶基本上是虧損的。一位彩電企業的朋友對筆者表示:“彩管企業已經對我們的壓價煩透了,但為了液晶電視價格戰沒辦法。”
很明顯彩電企業壓低了彩管的進價,從而導致彩管企業虧損。是平板電視搶走了彩管企業的飯碗,而彩電企業卻靠著CRT的利潤與外資進行價格戰,換一種說法就是彩電企業在拿著彩管企業自己的手打彩管企業自己的臉。因此,春節旺季即將來臨,彩電企業正在準備給彩管企業下2007年的訂單,在這個節骨眼上彩管企業停產就是為了警告彩電企業不要再拿彩管企業的利潤開玩笑,死命的進行液晶電視價格戰。
平板取代CRT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此外,2006年彩管企業都在虧損的邊緣,彩虹預計盈利僅僅為2800萬,其他彩管企業的盈利狀況也很不理想。在全球,2006年相繼有LG- 飛利浦歐洲工廠、大宇墨西哥工廠、東芝印尼工廠、泰CRT工廠、松下馬來西亞工廠、湯姆遜墨西哥工廠等彩管生產廠或其中部分生產線關閉。
彩管企業已經意識到行業生存周期到來,這是無法阻擋的趨勢,因此紛紛投入上游面板的生產。2006年,國內最大的彩管企業彩虹和四川長虹成立合資公司世紀雙虹,籌建PDP等離子屏生產線,該項目一期總投資超過60億元,目前已經開建。2007年年初,彩虹集團再度斥巨資開工建設國內第一條液晶玻璃基板生產線,總投資13億元人民幣,年生產能力為75萬平方米,預計可實現年銷售收入3.39億元。上海廣電電子則選擇了完全退出彩管業務,專注于液晶平板業務的經營與拓展。
然而這也不能表明CRT就要馬上退出市場,因為中國的消費者狀況決定了CRT退市是一個逐漸的過程。2006年雖然平板電視銷售火爆,但是CRT仍然占據總銷量的87%。此外,數字電視地面標準頒布也能夠帶動CRT在農村市場的銷售。2006年CRT的主要增長點還是在農村市場,規模超過了城市,達到總銷量的58%。
而液晶電視的價格雖然也在大幅度下降,但是對于中國消費者來說仍然是高價格商品,短期內難以普及。2006年37英寸液晶的平均售價大約為6000元,而40英寸平均售價仍高達12488元,46英寸的更高達18890元。而中國人均收入不足1000美元,可支配收入更低,還不夠買一臺40英寸液晶電視。而且隨著房價、物價上漲,中國消費者的可支配收入更低,液晶電視在短期內仍難普及。
此外,2006年國產彩電企業在平板電視上瘋狂價格戰的資本還是依靠CRT的利潤,然而他們卻犧牲了彩管企業的利潤,這很明顯會引起彩管企業的集體反抗。
最后,筆者分析八家彩管企業集體停產主要目的是為了提醒彩電企業不要再靠壓低彩管價格進行CRT電視的價格戰,維護彩管企業的利潤。而這一舉動,并不可能引起CRT電視的漲價。此外,CRT寒冬即將來臨的說法也為時過早,液晶取代CRT是漸進的過程。 熱門報道: 騰訊推QQ2007 新品QQ蜂鳥容量銳減 方正PC將預裝Linux操作系統 Vista再爆安全漏洞 戴爾創辦人回歸第一把火:推掌上游戲機?
|